首页最新 潮州旅游发朋友圈文字?

潮州旅游发朋友圈文字?

时间2024-03-20 14:18:35入口:最新上传链接:热门分享浏览88

一、潮州旅游发朋友圈文字?

说说你是怎样过年的是广东潮州的: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 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二、潮汕中秋朋友圈文案?

中秋佳节,月下团圆,共赏皓月当空。潮汕中秋习俗悠久,赏月、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人围坐一桌,品尝着香甜可口的月饼,聊着家常,享受着团圆的美好。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吃月饼也代表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举杯,祝福亲朋好友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三、潮汕赏月的文案?

   一轮明月挂天边,潮汕中秋分外圆。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让我们一起欣赏潮汕各地的中秋夜景,感受那浓浓的节日氛围。

   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中秋传统习俗,赏月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在中秋之夜,人们会摆上各式各样的月饼、水果和茶水,围坐在庭院中,仰望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

   在这花好月圆夜,潮汕地区的各大景点也纷纷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赏月活动。古城潮州灯火通明,韩江两岸的楼阁映衬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汕头南澳岛上,明月当空,海风微暖,游客们在沙滩上围炉煮茶,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赏月,不仅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让我们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四、潮州的春节习俗?

在大潮州地区,也就是粤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等地,一般农历初一不称“春节”,而会坚持传统说法“过年”,潮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虽然迁徙到粤东已有千年,但潮人依旧坚持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习俗,包括很多地方渐已消失的传统活动。

一、祭祖:

很多地方过年已不再祭祖了,但大潮州地区却完整地保留着过年祭祖的整套仪式,从除夕开始连续三天祭祖,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如此,潮人家中都供奉着祖宗牌位,以方便逢年过节请出祭祀,也有一些地方会在祠堂举办祭祖大典。

除夕祭祖后,全家人都开始“洗花水”,也就是将将十二种花和树叶置入水中,然后洗澡,此习俗在其他地方几不可见。

二、拜老爷:

在大潮州地区,“老爷”并不是“姥爷”(外公),也不是对官绅的称呼,而是对神明的尊称,特指伯爷公、土地公、灶神、妈祖等下界诸神,拜老爷就是祭神,潮人认为腊月廿四“老爷”会上天述职,所以这一天人们都会“拜老爷”,一是感谢老爷一整年的守护,二是祈祷来年心想事成。

三、做粿:

潮人备年货时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做粿,粿是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后制作成的食品,包括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其中红桃粿是潮人过年必备美食,也是祭祖及拜老爷时的祭品。

四、除夕吃鱼吃血蚶:

潮人的团年饭也是极其丰盛的,其中必有鱼和血蚶,吃鱼时一般会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而血蚶状如金钱,吃血蚶寓意新年发财,血蚶一般烫熟即可,食用时仍带血,外地人来潮一般不敢多吃。

五、掼春盛:

此习俗目前唯有大潮州地区保留,大年初一,潮人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礼物装在一对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春盛就是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每当舅子上门,亲家当然也会宰鸡杀鹅热情款待。

六、拜年带“大桔”:

潮人拜年时一定要带一对“大桔”,大桔就是潮州柑,比一般桔子大,潮州话“桔”跟“吉”同音,大桔即大吉,送桔即送吉,客人告别时会留下大桔,而主人家则会另拿一对大桔回赠。

七、过年巡游:

从大年初一开始,粤东各地都会有大型巡游活动,一般由各乡各村自己组织,巡游内容包括花车、潮州大锣鼓、英歌舞、布马舞、醒狮、潮州弦乐等,场面宏大壮观,煞是老热。

八、营老爷:

大年初四,老爷落天,诸神归位,初五开始,潮人会举办自己独有的“全民狂欢节”——“营老爷”,营老爷指抬着“老爷”巡土安境,本质上也是一种古老的祭神仪式。

初五一早“拜老爷”后,潮人会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青壮年抬着,仪仗鼓乐前导,然后巡遍乡里每条巷子,再绕乡里边界游行一圈, 最后回到神庙,其间过程非常庄重,又极有观赏娱乐性,不到本地很难体会其中精彩。

除了以上八点过年特有习俗,潮人也与其他地方一样会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放鞭炮、烧烟花、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在此不多累述。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五、元宵迎灯潮汕文案?

元宵佳节,潮汕地区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迎四方宾朋。街头巷尾,灯火辉煌,犹如白昼。人们手持彩灯,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潮汕的元宵灯会更是别具一格,各种造型的彩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独特的潮汕文化。元宵佳节,不仅是团圆的日子,更是潮汕人民展示智慧和才艺的舞台。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感受潮汕人民的热情与好客,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元宵佳节!

六、潮汕人过元宵的习俗作文【至少500字】?

  内容提要: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当晚称元宵,故也称为“元宵节”,俗称“十五夜”。潮汕的元宵节期间,城乡各地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各位听众,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当晚称元宵,故也称为“元宵节”,俗称“十五夜”。元宵节刚刚过去,但节日的欢快气氛还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今天的《工夫茶座》节目里,继续给大家介绍潮汕地区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听众朋友,在潮汕地区的不少地方,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礼俗,结婚不久的新娘在丈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不论是否怀孕,都要按结婚当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于是有好事的小伙子常常在深更半夜结伴上门来“搞乱”,即便这样,新郎新娘也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乐此不厌。这是一种婚礼的追忆仪式,好让夫妻重温新婚甜蜜日子,珍惜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携手结伴走完人生历程。有些乡村,所有新娘则要在元宵夜由亲友相陪到祠堂祭拜神明,以祈求今年能生男孩。祭拜之后要绕堂一周观看祠堂里的灯笼,之后走出祠堂观看堂前的“皮影戏”。于是人们常借此机会,观看人家的新娘,暗自品头论足。因此,新娘出门前必打扮得漂漂亮亮,同时十分注重自身仪态,以望能给乡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元宵节这一天,乡村的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都会搭起一个彩棚,里面摆上一尊巨大弥勒佛泥朔像。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十分可爱。他的光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上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投掷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是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投中后,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们道贺。他自已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早发财。如今,这种掷喜童风俗已较为少见了。

  听众朋友,荡秋千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游戏。关于秋千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汉武帝时,是宫女为皇上祝祷千秋之寿而发明的游戏。当时千秋,取千秋万寿之义,后世语讹为秋千;还有一种说法,秋千本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习身手轻捷的军训项目。春秋时齐恒公兵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这种游戏带回来,自此这种游戏就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汕头的孔先生向我们介绍说:

  “中原地区荡秋千活动多在清明节,而潮汕荡秋千活动则常在元宵节。这是因为潮地春来早,故荡秋千这种郊外活动的时间也提前了。”

  潮州人荡秋千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相传,宋末陆秀夫谪居今澄海辟望港口时,见乡人在荡秋千,十分高兴,称赞说:“此举可强力也!”并吩咐其子弟与乡民一块荡秋千。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么,潮汕早在宋代前便有荡秋千的活动。在文献记载中,较早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普宁县志》。县志上说:“正月……男子小儿或妇人,竞打秋千,至十五夜止。”明代嘉靖年间的剧本《荔镜记》中也有关于打秋千的描写,由此可知,最迟在明代,潮汕地区便有荡秋千的习俗。此后,历代方志都有记载潮汕地区元宵节荡秋千活动。清代顺治年间的《潮州府志》记载:“(上元)儿童以秋千为戏,斗畲歌焉,善者为胜”;乾隆年间的《揭阳县志》记载:“(上元)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善者胜”;光绪年间的《海阳县志》记载:“(上元)秋千之戏,鱼龙曼衍之观无不具”。

  潮汕荡秋千活动,以汕头市澄海区澄城港口乡、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潮安县庵埠镇仙溪乡、亭厦乡等地较为有名,涌现了不少荡秋千能手,如李烈、朱福全、卢锡等。他们都是艺高胆大之人,能在高达10米的秋千架上穿木屐、皮鞋表演离手倒吊、空中转身等高难度的技法,动作纯熟,姿态优美,常常博得周围观看者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潮汕有些乡村在元宵节荡秋千时出现了一些奇特的风俗。例如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正月几乎天天男女老幼都可荡秋千,但是元宵节那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个秋千活动只能由女人参与,男人们只好站在一旁观看。潮州市有些乡村,元宵夜年轻夫妻要跑到村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令人不可思议。

  “斗畲歌也是潮汕元宵节一种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畲歌原是畲族的歌谣,后被潮州民众吸收而流行于潮州民间的歌谣。”

  孔先生介绍说,潮州人斗畲歌历史悠久。《荔镜记》中第七出《灯下搭歌》里就载有元宵节潮州人斗畲歌的风俗,由此推知,至迟在明代便有斗畲歌活动。

  《荔镜记》中黄五娘和李婆、益春元宵夜上街赏灯,碰见林大鼻和卓二,男女双方就开始斗畲歌。对唱歌词俚俗粗野,原剧本里注明是“答歌”,而不标曲牌,应是用潮州民间畲歌小调演唱。

  清代,潮汕元宵斗畲歌仍很盛,这在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代顺治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记载:“(上元)儿童以秋千为戏,斗畲歌焉,善者为胜”。乾隆年间的《揭阳县志》记载:“(上元)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善者胜”。如今,斗畲歌的形式只反映于传统戏中,现实中已较难见到,虽然现在潮人仍把两人互相辩论称为“斗畲歌”,但这与传统的斗畲歌形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听众朋友,潮汕地区的灯谜产生于宋朝末年。明代的许多民间传说里记载了文人作谜的轶闻轶事,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枫溪乡秀才吴殿邦作谜讽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清代,《芸香诗社》、《古松社》等谜坛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20世纪30年代,许多谜人还出版了不少谜刊、专著,如《影语月刊》、《怀蝶室谜话》等。

  过去,潮汕地区猜谜都在元宵夜。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猜射人围猜。清代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陈坤曾在他的《岭南杂事诗抄》中写到:“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描写的就是当日灯谜盛况。随着猜谜活动的日趋普及,除了元宵节外也渐渐增至每个节日,不过仍以元宵最为隆重、热闹。原悬挂谜灯,也改为张贴谜笺。汕头的孔先生说:

  “潮州灯谜的体裁除了文字谜、画谜、印章谜外,还有实物谜。实物谜是最受猜谜者感兴趣的一种体裁。例如:台上悬空挂着一只活螃蟹,或是桌子上摆着全猪,令围猜者竞猜,十分有趣。”

  近些年来,潮汕各地,如澄海、潮州、汕头、潮安、普宁、南澳元宵灯谜很盛,其中澄海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荣誉称号。

  潮汕元宵节除上述主要习俗活动外,有些地方如澄海、饶平还要采榕树枝、竹叶回家插在门楣、灶台、禽舍,以祈求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如澄海、揭阳等的的农户还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砖或土块,放在猪栏内,称“十五夜抱大猪”,以祈饲养大猪发大财;如澄海等地的少女要偷偷到菜园里坐一下芥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夫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妻”;普宁的客家人聚居区,新嫁娘为了祈求生子,要结伴到村边竹林下摇竹子,边摇边念:“摇竹头,不用愁;摇竹尾,年底养个大乌龟。”不定期要采竹叶插到头上;澄海、汕头一些地方则举行赛大猪、赛大鸭、赛大鹅等赛会活动及夜间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动;有些地方还有登山习俗。

  以前,元宵夜游神结束后,潮汕不少乡村有抢神物的习俗,在揭阳南陇村,“抢鸡肉”的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元宵夜,人们在路边田洋上临时搭起一个高台,主祭人站在高台上把一只熟鸡抛向台前拥挤的人群中。台前的人们,尤其是年满18岁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齐上前哄抢,以求得妻、生子。抢到鸡肉者应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后把余下的再向空中抛去,让别人去抢,千万不可拿着走或多占,否则人们会冲你而来,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脚,还传说贪心者当年会大不吉利。这样便形成了抛鸡———接鸡———撕鸡———再抛鸡的热闹场面。不过如今这种活动已经很少见到了。

  现在潮汕地区元宵节中一些迷信、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猜谜、赏灯等则继续保留和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潮汕的民风民俗作文?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

  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 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耍拜朥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此文本数据来源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全国惠民保和本地版区别? 描写蜘蛛织网的句子?